• 理论广角

  •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经验启示

发布时间:2023-02-03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经验启示

陈景彪

  回望世界社会主义五百余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基本历程,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创新的历程,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和经验教训,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

  习近平分六个时间段分析了世界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源流、特征、发展轨迹和变化趋势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一)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最早是作为一种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理想的社会思潮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其最初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初期的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阶段。托马斯·莫尔、托马斯·康帕内拉等主要以游记的形式、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畅想未来理想社会。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法国莫莱里、马布利等人开始从法理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未来新社会的秩序。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甚至直接采用局部试验的方式尝试改造旧世界。空想社会主义尽管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强烈批判,但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没有找到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二)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存在深刻的阶级基础。19世纪3040年代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欧洲主要国家占据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趋于尖锐,“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阶级,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的阶级”,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同样存在深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开展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的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便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革命和工人运动实践,总结革命运动经验,不断丰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相结合,通过对帝国主义基本特征及历史地位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更有可能首先在资产阶级统治薄弱的国家取胜的重要理论。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革命胜利后,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列宁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对各种敌对势力的军事反扑和阴谋叛乱,苏维埃政权把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纳入战时轨道。国内战争结束后,面临恢复国民经济的繁重任务,列宁和俄共(布)及时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果断实行新经济政策,不断拓宽社会主义道路。

  (四)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的兴衰

193611月,苏维埃召开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了新宪法,苏联模式逐步形成。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体制或苏联模式,“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更多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当时的时代特征的产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统一为主要特征的苏联模式推动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从1928年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9倍,年均增长16.8,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为战胜法西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不尊重经济规律,经济上追求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调整改革,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这种调整改革偏离了正确方向,导致1989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曲折。

  (五)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和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开启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课题。20世纪50年代,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我国初步形成一整套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体制和管理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但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很快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局限和弊端,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探索的过程充满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我们党还通过总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不少重要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宝贵经验。

  (六)第六个时间段: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1982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严峻考验面前,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应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11月,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201710月,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分两个阶段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新成就,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全面发展,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确立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及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重要内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书写了重要的新篇章。

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启示

   五百余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形成了诸多重要原则和经验,对于我们当前在新时代背景下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要始终坚持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贯穿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的根本性原理,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基本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无产阶级领导和推进社会革命都必须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论述来概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至少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自然历史过程;二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目的是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三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四是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五是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目的;六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深厚根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深厚根源所在。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就要坚持这些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反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主义的历史总趋势,但并没有提供未来社会的各种具体制度和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指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无论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创新中发展。列宁根据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和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以及处于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等具体实际,提出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领导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长期僵化、教条地对待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发展活力,最终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相继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未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将紧密结合基本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变化,实现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

   (三)要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无产阶级事业能够兴旺发达,最根本、最关键的就在于有一个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实现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建设,把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结合起来,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在放弃党的领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全面建设,什么时候社会主义运动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削弱甚至丢掉党的领导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和发展也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

  (四)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立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反对资本主义两极分化、人剥削人的制度,反对资本对社会的统治,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历史上苏联和中国都曾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比资本主义更大的社会进步,但是我们在探索中也出现了违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失误,甚至偏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害。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大力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坚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坚持全面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不断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向

  进入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已经进入调整、变革和重新振兴时期。一方面,世界社会主义仍呈现多种形式,既有前面所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还有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影响下的社会实践、发展中地区的民族社会主义等多种形式存在发展。另一方面,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仍呈现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在变革发展中走向振兴的任务艰巨繁重。总体上看,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仍然呈现出一种必然性,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没有改变;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没有改变。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时代深刻社会矛盾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物。当今时代,资本主义仍然在世界上占据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经过调整仍然具有容纳新的生产力的能力,尽管这种能力在不断弱化,但我们仍然需要对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充分看到“西强东弱”“东升西降”的客观事实,做好“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合作和斗争的准备。资本主义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和修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领域展现出发展的能力和空间。然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人类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趋势没有改变。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已推动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我们要把握好“东升西降”这个新趋势,充分认识到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从长远看,社会主义实践仍需要不断探索,特别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任务,社会主义要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广泛的优势,仍需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能够持续存在和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内部社会主义因素不断积累,社会主义要作为一种主导性的社会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还需要历史和实践的长期积累,还需要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第二,实现国家现代化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

  马克思曾经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然而,十月革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范围内,除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其他的社会主义运动主要出现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甚至非常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因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追求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以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进入21世纪,中国等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模式。到21世纪中叶,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巨大推动,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有可能发生历史性逆转。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人类社会揭示了两个深刻的真理。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生机与活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二是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资本主义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式,这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导向。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苏东剧变步入低潮到21世纪初期谋求振兴的过程,在其中每个重要历史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转折性作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习近平指出:“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不断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陈景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雷火·竞技官网副编审)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年第7

 


上一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的五重论域 下一条:“五个必由之路”的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