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坚持“两个结合”体现了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部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开辟了根本途径。
深刻把握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途径
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历史性特征。坚持“两个结合”体现了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指明了根本途径。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立足国情实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鲜明标注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只有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进行中国创造,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揭示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具体实际和具体实践,建构具有主体性、自主性、原创性的知识、观念、概念、方法、命题、理论等,形成符合规律、与时俱进的自主知识体系,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回应新时代新实际新实践提出的新任务新挑战新问题,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体系化、学理化支撑。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坚守魂脉和根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历史上,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等学术繁荣时期,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包含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贯穿其中的文化主体性和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思想意蕴,体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与理性思辨,反映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等,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脉。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运用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持续激发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活力,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强大、丰沛、持久的精神动力与思想资源。
10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丰硕成果,引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比如,用“实事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进行科学概括、用“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进行理论升华,用“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科学抽象……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推进“两个结合”中提出中国梦、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等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原创性、解释力的标识性概念、关键性范畴,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刻把握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着力点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有内在规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科是知识的分门别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一个基本指向就是以时代和中国为观照,对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的重要经验、重要成就、重要思想、重要观点等进行学科化整合、学理化阐释。这就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在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中推进学科设置与调整,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发展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新兴学科、系统学科、横断学科;着眼于中华文脉赓续,支持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古文字学等冷门绝学学科发展,打造有力支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学科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一个必答题是如何提高学术体系的建设能力与水平,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性和分领域学术体系。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从新时代实践的不同领域提炼和阐释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概念、思想、理论、观点、学说、知识、原理等,在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专业化、学理化、体系化方式,大胆创新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把文化自信体现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中,融入全民族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涵养中,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外在反映。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体现、表达、传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载体和桥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同样需要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推动政治话语学理化研究阐释,以中华文化独有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阐明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注重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动学术话语大众化,推动中国话语国际化。一方面,从群众生活中找寻研究的破题点,善用群众智慧打开研究思路,注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以通俗化表达、形象化展示、大众化呈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摆脱西方话语依赖,创新话语方式、增强话语自信、推动话语传播、掌握话语权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坚持“两个结合”,引领和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深深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的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有机统一,其建设成效集中凝结、具体呈现于教材体系建设之上。坚持“两个结合”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以教材体系的整体性推进为支撑,着力强化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地位,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形成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充分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充分彰显教材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两个结合”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涵盖多方面、多领域、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从领导、平台、资源、主体、方法、动力、学风、格局等多方面用功用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雷火·竞技官网、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应坚持以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资源,建好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发展,让一切有利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活力持续迸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8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