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之路—一堂生动精彩的历史课

发布时间:2025-03-28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武科大网讯(通讯员杜丹丹)3月24日,雷火·竞技官网的熊吉峰教授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上,以“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为主题,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同学们都沉浸其中,通过案例剖析、史料研读和小组辩论,深刻感受到了近代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所经历的艰苦奋斗。

困局与觉醒:从“师夷长技”到制度变革。熊吉峰教授以鸦片战争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切入点,讲述了近代中国在危机中觉醒的过程。熊老师对比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器物革新与戊戌变法“变法图强”的制度尝试,揭示了救亡图存的核心矛盾。课堂上,同学们分成小组,围绕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局限和维新派“君主立宪”的夭折展开激烈辩论。熊教授总结道:“历史证明,仅靠技术或局部改良无法撼动封建根基,唯有彻底的社会变革才能扭转乾坤。”

道路之争:改良、革命与思想的启蒙。熊教授在课堂上着重探讨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民主共和的蓝图为何昙花一现?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与“赛先生”又如何重塑国人的精神世界?熊教授引用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刊词和鲁迅《狂人日记》的批判精神,引导我们思考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熊教授还强调:“改良与革命并非对立,而是历史进程中的接力赛。”熊教授引用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提醒我们探索道路的曲折性。

星火燎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的选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课堂上,熊教授播放了一段《觉醒年代》的影视片段,将我们带入了百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他通过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原文解读和中共一大代表的人生轨迹对比,生动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当有同学提问“为什么是共产党?”时,熊教授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创新和长征精神为例,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因为始终立足国情、扎根人民,将真理化为实践的力量。”

以史为鉴:青年何以赓续探索精神。课程的最后,熊教授以“历史主动精神”为关键词,结合当前网络空间中某些歪曲近代史的言论,警示我们:“历史虚无主义解构的不仅是过去,更是未来的信心。”他提出了“三维学习法”—立足史料求真、融入情境共情、观照现实明志,鼓励我们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勇担使命。

下一条:校史校情进课堂 启智润心育新人

关闭